当前位置:首页 >> 思政报告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4-05-09  来源:  《思想教育研究》    浏览: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目标诉求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来说,生活化是一种价值诉求和实践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超越以往的单纯由知识符号和价值概念所建构的理念世界,教学主体通过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各要素的有效组合,使社会生活范式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将知识符号与价值概念赋予鲜活的生活内涵,使师生在生活的氛围中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思想共识、价值认同和情感提升。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包括以下要义:生活化不仅是指课堂教学生活化,而是指整个的教学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环境影响、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知识为载体的价值世界与生活世界相融通的过程,价值是生活的提升,生活是价值的展现;生活化的教学过程是主体间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以主体的身份“共在”,既不是主客关系,也不是将教学过程分割开来讨论的主导—主体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本身隐含着这样一个逻辑前提,就是其目标诉求是什么。这一问题可以在对当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中找到答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思想文化日益多元的复杂社会环境,党中央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一直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来抓。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在体制机制、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主要表现就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影响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比较差。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思想政治理论的旨趣在于诠释生活,指导实践,这也是思想理论的魅力所在。换句话说,一种思想理论体系能够掌握群众,就在于它能够充分反映社会现实,并照亮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导生活主体确立人生的坐标。如果我们的理论教育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就理论谈理论、就概念谈概念,那就只是理论层面的自我言说,其正确性和真理性就无以得到确证,再好的理论也会变成干瘪苍白的教条,失去感染力和影响力,也就谈不上实效性。列宁当年针对苏联青年团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曾经深刻地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1]因此,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就必须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理论教育教学生活化,将理论与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使理论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进而提高思想理论的感染力、影响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生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旨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之所以要生活化,是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所决定的。

  第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源于生活的需要。回溯教育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的教育活动是寓于生活之中的。由于生产和劳动的开展,人们需要传授生产技能和经验,需要彼此配合、交往的方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社会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于是除了生产技能和经验的传授以外,又有了生活习俗的教育、原始的宗教教育、原始的艺术教育等等。而我们所特指的有关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则体现在较原始的生活习俗方面的教育之中。例如,原始氏族公社时期的社会习俗教育就包括了诸如尊敬长辈、听从指导、照顾孤老、团结互助等方面的内容,在文字产生以前,这种教育活动往往是以口传和以身示范的形式进行的。自文字产生以后,人类对自然、自身和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生活也更加丰富多样,教育从日常生活中分化出来,形成了制度化的学校。我国古代的学校把人伦道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孟子·滕文公上》指出,古代的学校有共同的任务,“皆所以明人伦也”。在我国商代的学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是两个重要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则以“孝”为中心内容,同时还通过先王典册传授政治思想和统治经验。不仅如此,历代统治阶级都把符合本阶级利益的思想理论、道德原则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实施,并形成了反映不同阶级利益要求的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以上是就学校政治理论教育这一特殊教育活动而言的。就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来说,毫无疑问也是来源于社会生活。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都是将本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核心内容的。而社会意识无疑是社会生活的反映。马克思曾经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2]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地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于人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

  第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教育一方面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满足人的个体发展的需要,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就是要使一个“自然的人”成为社会的人,成为一个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的内容体现的是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作为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与社会生活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人格,以保证社会生活世界的和谐。教育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是说人作为生活的主体,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社会,还要主动地改造和创造适应人的发展的生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终极诉求。由此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旨归就在于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创造社会生活。

  第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只有与社会生活实践相融通,才能增强实效性。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的一个矛盾就是自身的思想实际与教育者所传授的社会主流思想意识不相一致所带来的心理矛盾。思想理论教育就是要促使学生内在的心理矛盾运动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这一矛盾在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一种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只有回溯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确证,“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3]生活是思想理论的源泉。只有让学生带着由课堂教育所激发的内在心理矛盾和思想疑惑到生活实践中去揣摩、体悟,才能深化对理论的理解,达到思想与情感的认同,进而外化为行为取向。这就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生活化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一)建构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使生活范式进入知识与价值世界

  建构生活化的课堂,就是要把生活的范式引入课堂,将知识与概念赋予生活的内涵,使课堂溢满生活的气息。

  1.生活化的课堂话语言说。所谓生活化的话语言说就是将书本里、教材中的文本语言转换成生活话语,将文字符号所组成的概念、范畴、规则、原理等用通俗的语言进行生活化的表述,使原本呆板的概念、范畴生动起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在课堂内容的阐释中,要广泛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把抽象的概念范畴具象化,把无形的理论描述有形化,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使课堂言说产生一种“情节性”的效果;其次,要了解“90后”青年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来阐释概念,言说理论。这样,教师就会与作为受众的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话语”环境,学生也就愿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理论信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要有深厚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有创新能力、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2.生活化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很久以来人们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把这一关系回溯到生活中来考量,答案就清晰了。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既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自身的社会关系形式,即交往。交往使人们彼此连接成社会主体。由此,生活实践中的人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即“主—主”的关系。教育本身就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必然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要建构一种师生彼此之间平等的、对话的、交往的关系,力戒教师的话语霸权,使师生在民主探讨、平等互动中实现彼此的共识与认同。

  3.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生活中的人是“共在”的主体,彼此之间是一种交往的主体关系。因此,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是教师的话语独白,而是彼此共同参与其中的双向互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要求广泛采用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等。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困惑、带着迷茫,与教师一起共同对话、探究,在探究中实现心灵的启迪、智慧的提升、情感的升华。

  4.生活化的技术支持。技术介入生活,使人的生活更加便捷、丰富,但技术不等于生活的本身,它始终是生活的手段。技术的过度使用,也会给人自身造成危害。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技术支持是必要的,但要避免课堂教学的“过度技术化”,不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缺少生活气息的知识、概念、价值和技术的世界。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信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应用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与情感,切不可以本末倒置。

  (二)加强理论性社团建设,使课堂教学向社团生活延伸

  在高等学校,社团是学生的重要组织形式。目前高等学校的学生社团种类繁多,会员覆盖面广。有些学校各类学生社团的会员数已经超过学生总数一半以上。社团类型有理论型社团、学术型社团、文艺型社团、体育型社团、社会服务型社团,等等。[5]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大学生课外生活中的主要活动方式。由于社团是以学生的共同兴趣、爱好为纽带自愿组成的,相对于具有“校方”色彩的其他学生组织而言,学生的参与具有更大的自觉性,社团活动中所倡导的思想取向和行为准则更易于为成员所接受。因此,学生社团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特别是学生中的理论型社团,能够有效地实现将课堂内的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活动向课外活动延伸,通过社团成员之间的自由交流与探讨,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为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理论型社团建设的支持与指导,配备指导教师,提高活动的层次与质量,引导会员紧紧围绕理论难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充分的理论研讨,在思想的交流与交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要在活动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支持,使社团活动能够持续发展;要不断扩大社团的覆盖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社团中来,使学生社团在政治理论学习与研究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三)加强理论课教育教学载体建设,使课堂教学进网络

  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因而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渠道。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建设,构建网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平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向大学生的虚拟化生活延伸,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的建设要坚持面向学生,师生共享,融思想性、知识性与生活性于一体。第一,要坚持栏目设计的丰富性,满足师生,特别是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第二,要坚持热点跟踪的及时性,通过热点分析,对大学生进行解疑释惑,实现思想行为的引导;第三,注意交流方式的互动性。网络之所以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时空的开放性、信息传输的即时性和交流方式的互动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站要彰显网络平台的这一优势,开辟和设置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专区,满足学生对话交流的需要,让学生有机会更充分地表达思想,展示自我,进而提高教学网站的吸引力、影响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课堂教学向校园生活延伸

  文化是生活的范式,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生活。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就是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而校园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无疑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从表现形态上,可以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从价值内涵上,可以分为政治文化、学术文化、娱乐文化、消费文化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发挥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作用;要加强师生员工的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以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校风;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匡谬祛邪,为优良校风的形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搞好校园的美化和各种人文景观建设,包括文化长廊、校园雕塑、名人雕像、历史景点等,充公体现适用性、美观性和文化价值性的统一,让每一个建筑都成为文化的符号,意义的载体,使生活在校园内的学生时刻浸润在正确而积极的价值指引、文化熏陶和精神感召之中。

  (五)开展主题性社会实践活动,使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

  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融通的重要途径。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社会实践环节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与团委、学生工作部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的参与面和针对性不够。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生活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扩展和深化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要与学生工作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将理论课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团委及学生工作部门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特别是要确定和明确实践的主题,提高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二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要努力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途径与方式,保证实践活动的参与面和覆盖面。三是规范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考核,使学生真正深入到生活中去,受到教育。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