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思政报告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意识
发布时间:2014-05-08  来源: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浏览:

  所谓学科意识,就是在学科建设中遵循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自觉态度。学科意识涉及到如何认识学科的特殊性、如何对待学科的规律、怎样建设学科等问题。其中,如何认识学科的特性和如何对待一定的学科体现了学科定位。与其他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三种存在方式:一是实践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即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其核心任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二是教育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学校德育,其重点是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研究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即把思想政治工作和学校德育作为研究的对象,探寻其规律性。从发展过程来看,宣传思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在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次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再次之。因此,学科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学科意识则是学科建设的关键。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不强的三种表现

  1.替代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政治学一级科所属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发展阶段。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对于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该归属于政治学,主要的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学科,阶级性和党性是学科的核心特征。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应该属于教育学,主要的理由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应该遵循教育的规律,而不是政治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关于学科归属的争论虽然减少了,然而,关于学科的属性问题并没有解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教育层面、整合了这两支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学科建设不可能离开学科建设主体的自身状况,其专业背景、学术研究基础都程度不同地影响到学科的定位。几年来的实践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人,多来源于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专业领域,因而不可避免地从这些学科的视角、依托这些学科的话语体系来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人直接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相联系,对教育观念更新、人的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等比较微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也不断地从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汲取营养。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是一个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该学科保持进步的不竭动力,本来是值得提倡的。然而,一些人的学科建设意识并不是通过借鉴、比较来发展该学科,相反,却普遍存在着“借鸡下蛋”、“借船过河”等现象。结果,用相关学科来替代本学科研究的倾向非但没有停止,反而进一步扩大了替代的范围。替代倾向本质上是个学科价值认同的问题,而学科价值认同的背后则是对一定学科产生基础的学术认同。

  2.简单化倾向。任何一个学科都存在着为教学服务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通教育的政治课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广泛参与了该学科建设,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出现了把课程建设等同于学科建设、用教学意识替代学科意识的倾向。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依赖于学术。学科是学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研究学术的稳定形式;课程是适应一定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学术的传播过程。二者在目标、归宿和遵循的规律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学科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求真是其核心特质;课程遵循的是教育规律,育人是主要目的。用课程建设替代学科建设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把教学目标等同于学术发展目标,学科建设的主要矛盾不突出。教学是由教育者通过课堂这个空间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思想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制于两个基本的因素:一是学生的思想变化的规律;二是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两个要求的共同之处是易变性。由于受到易变性的影响,教学强调其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和感染力。教育者为了达到这些要求,自然需要充分吸收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改革和完善教育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把学科建设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学科建设所追求的学术目标和学术的稳定性势必受到影响。其二,把教学实践等同于学科建设实践,窄化了学科研究的范围。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的初期,所研究的范围还包括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政治工作、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研究的教育客体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军人、党政干部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过程中,一些研究者把研究的范围仅仅局限在学校,在学校这个空间内又仅仅局限在大学,在大学的教育中又仅仅局限在高校德育,在高校德育中又被进一步窄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原本丰富的研究内容逐步被狭隘了,学科的发展空间也受到了极大地限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是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契机,但是,是否就仅仅归结为服务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党政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等也同样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换言之,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如何协调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如何统一,科技进步和道德建设如何协调等,并不是在大学生中才有反应,才值得关注,事实上,这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因此,通过学科建设,揭示其理论发展的规律和理论内化为思想观念的规律,不是针对某一对象,不是单纯通过教学途径能够完成的。

  3.功利性倾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学科建设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同时,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也不可避免地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产生了功利性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学术研究的功利性。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没有学术的学科是不可能存在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功利性集中表现在研究目的指向个人的工具价值,而不是学术理想,从而出现了很多急功近利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研究主题上简单重复,在研究内容上抄来抄去,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创新。研究成果主要是为了评职晋级,而不是同行交流和推进学科建设。其二,学科点建设的功利性。学科点是学科建设的现实平台。不过,近年来由于高校评估的指标化,学科点有无和数量多少成为其发展的重要尺度。在这种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呈现出急剧扩张的趋势。一些学校在没有其他学科发展空间的情况下,倾力组织人员,把发展该学科作为主攻目标,一旦获得了本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一些人获得了相应的导师身份后,又无兴趣或无暇建设该学科。在利益机制泛化的大环境下,学科的权威性势必受到影响。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意识

  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程,增强学科意识的重点是增强学科的研究意识、服务意识和对话意识。

  1.研究意识。科研是大学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生存的空间是大学和研究机构,而大学则是其存在的第一空间。有人把学科的重心放在学科点上,认为没有学科点就没有学科建设。这是把学科窄化理解。从广义上讲,科学研究才是确立学科意识的第一前提,因为没有科研,就不可能有学术的存在,没有学术何来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对内表现为凝聚力,对外表现为辐射力。凝聚力体现在内敛学术问题、统合研究队伍;辐射力体现为学术成果与人才规格。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存在的问题来看,研究意识不足主要表现为问题意识不强。问题意识不强至少导致了如下结果:首先,把研究局限在注解和阐释已有的理论上,其中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也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阐释;其次,教科书式的成果越来越多;再次,属于本学科的“专家系统”难以建立起来。

  2.服务意识。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 马克思还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P9) 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践性当作了自己理论的内在品质,在实践中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在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中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目的——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满足群众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特征,正是这种内在联系的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理论的同时,也创造了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行为的理论和方法。”[3] 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有过关于其科学性的质疑,理由之一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理性不强。学理性是学科建设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人们从自发到自觉的实践活动,其根本还是体现在现实活动中,其生命力在于探索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如何实现自觉的规律性。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进程一直没有停止过,这反映了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追求科学的精神,但是,在科学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倾向。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微观发展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应运而生,但是我国的心理咨询多照搬国外的量表和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认识不足,结果无法适应中国人的性格特征。

  3.对话意识。任何一个学科都不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特别是现时代,开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开放性的理论,因为它是建立在经典作家对人类文明普遍关注基础并充分吸收了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开放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在继承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在认识现实、影响现实的过程中显现其价值。对话意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来看,学科的开放意识还有待于增强。这其中至少有几个维度是不能忽视的。其一,增强国内研究与国际研究的对话意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在工业文明时代,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成果,揭示了工业社会引发的基本矛盾。这些问题不是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区域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普遍存在的。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西方社会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问题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并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不可能回避这些研究成果,这些研究者也需要从中国的理论发展中汲取营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对话意识,从根本上讲是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否则,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就无法立足于时代前沿,达到国际水准。其二,增强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对话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把人作为研究对象和教育对象。人的存在与发展又依存于一定的社会。有很多学科把人和社会作为研究对象,诸如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界限,但是学科研究的问题本身是没有界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借鉴相关学科的成果,并逐渐用自己的研究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营养,否则,学科的发展就可能被封闭起来。其三,增强学科理论与现实对话的意识。实践是常青之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严谨的理论研究,更需要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许多问题有待于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敢于正视问题、回答问题,否则,教育的实践就只能停留在经验领域。

  总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建设中,学科意识会影响到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科意识的不同理解也会影响到学科建设的质量。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