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16:00-17:30,南昌大学第16届前湖演讲暨研究生学术文化节导师讲坛第187期在理科生命大楼B315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振兴担任主讲人,光电探测江西省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启胜老师主持活动,多余名研究生到场参与学习交流。
王振兴研究员是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获得者,200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期间在加拿大Alberta大学访问),2009至2011年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至今。他长期深耕低维半导体材料、物理和信息器件研究领域,在Nature Electronics、Nano Letters、Advanced Materials等顶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10余篇,被引用3400余次,H指数达32,还先后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及优秀会员,荣获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北京市科技奖等多项重要荣誉。

活动伊始,王启胜教授对主讲人王振兴研究员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成就进行了介绍,并指出王振兴研究员近年在神经形态计算、材料器件及集成领域取得的可观成果,为在场师生搭建了清晰的认知框架。
演讲环节中,王振兴研究员围绕“神经形态计算材料及器件”主题展开深入分享,内容涵盖三个核心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面向神经形态计算的多比特浮栅存储器,他详细介绍了近期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及成果,重点阐述了AI计算对浮栅存储器的需求与挑战,以及当前研究团队针对浮栅存储器性能优化的技术路径,展现了该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第二部分讲解基于感算融合架构的智能成像器件,系统分析了该类器件在神经形态计算系统中的应用优势与发展前景。第三部分则分享了晶圆级二维半导体薄膜制备的相关研究进展,为神经形态计算器件的规模化集成提供了关键技术参考。通过生动的案例与专业的解析,王老师让在场师生对神经形态计算的核心材料、器件及集成技术有了更全面深入的理解。
汇报结束后,活动进入互动交流环节。到场学生与老师踊跃提问,就多比特浮栅存储器与AI计算的适配性、感算融合成像器件的实际应用难点、二维半导体薄膜制备的工艺优化等问题与王振兴研究员展开热烈探讨。王振兴研究员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结合自身研究经验给出专业建议,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本次活动作为南昌大学前湖“研”讲研究生学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融合了前沿学术分享与深度互动交流模式。研究生们全程全情投入,在学习前沿知识的同时,积极与专家学者、同辈同学沟通探讨,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相互学习的良好学术风貌。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搭建了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神经形态计算领域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更激发了研究生的科研热情与创新思维,为学校研究生学术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