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师德如风
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加强高校师德建设
发布时间:2013-06-23  来源:  求是理论网    浏览:

  摘要: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建设是其首要环节。笔者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必须反省和解析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进而构建高校教师师德体系。

  近年来在全社会尊师重教风气倡导之下,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乃至教师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的重要性。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师德建设包括方方面的内容,但笔者认为,师德建设首要的是要精研细究师德体系的时代内涵,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师德建设才可能找对了自己的逻辑起点。

  一、师德的时代内涵及其重要性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研究师德建设首先必须厘清师德的时代内涵。师德是指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从的行为规范,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提出的基本道德概括,也是教师思想觉悟、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师德就其时代内涵来讲,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教书育人,甘为人梯;二是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三是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四是勤奋学习、钻研业务;五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具备丰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教师要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表率。因此,良好的师德是一名优秀教师的灵魂,师德建设具有明显的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

  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是时代的需要,当今研究师德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的劳动特点决定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党和国家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十分重视,对高校教师的师德要求比别的行业更加严格,因为高校教师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未来。高等学校应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促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弘扬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教育教师以献身教育为荣,以献身教育为乐,不断增强高校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师德体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师德建设有一个历史的过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师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师德建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在改革开放前教师地位低下,虽然从我们国家从传统来说有一个尊师重教的传统,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教师得不到学生的尊重,而且待遇也很低,而且还会冠上臭知识分子的头衔,教师受到很大的压力。文化革命结束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和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法规,使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应该说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笔者认为,师德建设首先是社会对教师从精神和思想上的认可,另外是教师自己对师德体系的构建。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不断提高他们的物质待遇,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统计数字表明高校教师的收入整体进入高收入者阶层。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是教师自己对师德体系的构建有所松懈,极度注重物质而偏废了师德的精神内涵,在当前社会环境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发生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代市场环境下,很多高校教师没有独立人格,缺乏理想和信仰。独立人格是指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它要求人们既不依赖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权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现实的政治力量,在真理的追求中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在政治的参与中具有独立自主精神。一个没有独立人格而精神空虚的高校教师面对简单平凡的工作都会觉得枯燥无聊,难以忍受。而一个具有独立人格而精神世界充实的高校教师面对同样的工作,虽然身体投入在平淡的工作中,但他的心灵深处却拥有崇高、永恒的精神家园,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生命从此不再空虚。

  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尤西林教授指出,人的素质是由三个系统组成的一个体系,他说:“一个人不管你有没有知识,他都有自觉和不自觉的三个知识性应用领域,那就是人和物打交道的自然科学的领域,以及人和人打交道的社会科学领域,还有人和自己打交道的人文科学领域”[1],同时他又指出:“信仰是什么?就是对于非实在的我没有实在的感知它,但是我仍然亲切地去接受它,而且去感受它,而且把它看的真的一样。”[2]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信仰属于素质的第三个层次,即最深层次的内容,信仰是一种素质,有信仰是人与其他生命存在的根本区别,信仰决定命运,信仰决定生命。高校教师师德缺失的首要原因是教师自身不注重理想和信念学习,没有用科学的理想和信念来丰富自己的思想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很多高校教师缺乏批判精神,没有追求真理的勇气。

  批判精神是指那种永不满足、永不封闭、怀疑剖析一切固有认识,推动人类认识不断向前发展的批判意识。批判精神的建立不直接地产生于对旧有认识不足的认识。发现不足或者缺陷只能产生具体的批判,而不能直接地产生批判精神。实践的批判、武器的批判似乎更有力一些,但这种批判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时常会变成狭隘的、间歇的或者具有某种破坏性的批判。只有在理性的指导下的实践批判、武器批判才有意义,才能推进社会和技术进步。而真正意义的理性批判则必然地借助于批判精神,应该说是理性反思产生了批判精神,批判精神则推进理性的进步。可以说,批判精神是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源泉。“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否树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批判精神,成为能否真正地鼓励创新、鼓励进步和发展的关键所在。”[3]当前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在中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哈佛校长鲁登斯坦有一句名言:“社会变化得越快,大学这块变化相对较少,思想观念相对独立的领地就越有价值。”[4] 大学要与现实社会,特别是不够理想的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保持独立思考的立场和能够批判的角色。不幸的是,当前在我国,科学家之间缺少有效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已属平常,社会批判和制度性批评更成了稀缺的声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批判精神一旦失去了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就会失却大学组织天然形成的社会批判和社会预警之责任,无法捍卫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合法地位。

  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对教师进行考核、评职称的衡量手段之一,就是统计其发表的论文数量。教师很容易放弃科研花费时间长的项目,转而大量地写一些缺乏创新的论文,以满足考核评审时对论文的要求。在这种体制下,许多科研人员只能先顾及完成任务指标,也无所谓什么学术成果了。许多科研人员沦为论文机器,他们已经搞不清楚做研究的目的到底是为了追求真理,还是为了发表文章。大学,从根本上说,是知识的渊薮、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和精神的家园,是学问的象征和知识的化身。从逻辑起点来说,大学是科学文化知识生产、传承、创造的场所。因此,从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行业的特有属性来说,大学必须一切为了真理、为了一切真理、为了真理一切。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大学教授们应鼓荡起坚韧的道德理想担当,承担起把意见转化为理论的社会责任,多一些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

  第三,很多高校教师奉行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忘记了做学问的本分和自己的职责。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教授不给学生上课,把上课不当做自己的本职工作,而常常忙着学校外面的事情,到企业去讲座,到社会上的辅导班去上课,把学校的教学工作置若罔闻。很多大学教授给研究生上课走过场,而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廉价劳动力,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业上的指导。这都是因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些教师把经济利益放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根本不顾及学校的教学任务,更不注重教学效果的提高,这些教授心目中奉行的是拜金主义,执行的是唯利是图的理念,全然忘记了做学问的本分和自己的职责。

  以上三方面内容是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亲身体会,总结了当前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

  三、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师德体系重构的对策

  高校师德体系的重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本文提出下面一些建议和对策,供大家参考。

  第一,加强师德意识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内涵。 一个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不仅要“专”,而且要“博”,不仅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兴趣广泛,一专多能。要注重积累、陶冶、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学习,开阔视野,不断丰富,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以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内在素养。

  第二,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在工作中无后顾之忧。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是各级各类学校长期而重要的课题。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环境对我们搞好师德建设仍存在不利影响,教师在社会中地位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现实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社会环境产生的巨大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这在今天看来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部分教师的生活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年轻教师生活清贫,难免会影响到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因此,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不断提高教师的待遇是解决师德问题的重要途径。

  第三,为人师表,树人先树己。高校教师的一言一行及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今后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喜欢模仿,尤其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的言行举止得当是很重要的。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的一些不良情绪宣泄或不当言行都能成为孩子模仿对象,我们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把自己的不快与烦恼发泄到被教者身上。此外,保持热爱、尊重学生的心。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家都把热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最基础的美德。高校教师的特殊身份,使我们拥有了面对许许多多大学生的平台,这就督促着我们,要对学生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

  第四,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进行准入制度的优化。扩大学校对外招聘的宣传力度,在学校网站上公布教师招聘计划,通过现场和网络的形势对外招聘教师,在保障教师招聘来源的同时,建立完备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严格入职条件和标准,严格入职程序等方面下大功夫。

  因此,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选拔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的人做高校教师。这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师队伍的思想内涵,推动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共建中国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