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教育既要见树木又要见森林
发布时间:2014-05-0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

    科学道德的案例,有树木型的,有森林型的。进行科学道德教育,既要见树木,也要见森林。每个学生、每位教授都好比一棵树。与植物界的树木不同的是,人文社会里的树木之间是由社会关系相联系的。在一定意义上,有母树、子树、孙子树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界、科技界都存在着母树作师表,子孙来传承(和发展)。涉世不深的青年,首先是看着自己的老师、校长是怎么做的。 
  例如,中年教授与老年教授谈:一个青年教师面临升副教授,需要SCI论文,我们可弄一篇,把他署上。实则,七分工作可以写成十分;一个工作,可以包装成两篇,就让他先当挂名作者。老年教授说:不能这样,从青年时就学坏了,出不了真正的人才。中年教授说:您不知道,现在都这样!
  又例如,一位单位领导成功打包几个本单位成果,自己做第一完成人,他对大家说:“我可以运作成一项国家级的奖项。”结果果然成功。
  学生看在眼里:文章可以这样出笼,奖可以这样得,教授可以这样运作评选成功,甚至在院士增选过程中也动作频频。自然会想,原来大树是吸收这样的“营养”成长的!
  所以,学生固然需要教育,科学道德首先在于教师、领导者、管理者。后者的科学道德教育更为重要。
  科学道德教育本质上是做人教育。做事先做人,所以我们说,科学道德教育是一门基础课,是科技工作者人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的上法是身教加言教,身教重于言教。所以,身为师长者,要为人师表,身体力行,做学生的样板。这样对学生的细润无声的教化和熏陶,是长期而深刻的(这样的老师是有的)。加上经常的言教和制度,才可能培养出有真知识且品行端正的人才。
  再说科学道德教育的森林型问题。例如,某校 30个教授竞聘一个处长。这是权力和利益使然。又例如,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调研报告显示,影响人才成长的两大因素:一是“忙事务”,管理制度使然;二是“想当官”,学而优则官,价值在“官”。
  这是大环境的问题,是森林中的大气、水和土壤影响树木成长。
  根本上,学术氛围乃是学术界的价值观、人生观问题,是追求什么价值、目标的问题。两类不同的学术环境对比是鲜明的。
  一类是: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目标;人们关心学术,欣赏优秀的创新的学术成果;弘扬“大学精神、科学精神”;提倡独立思维、创新文化;肯坐冷板凳,时间和精力集中于研究,互相尊重,善于协作。出了问题有章可循。
  另一类是:单位追求排名、荣誉;个人追求评价、利益、金钱、权力;必然导致钻营、急功近利、关系学充斥;时间精力花在运作、包装、应付评估,甚至造假、剽窃等,不择手段;恶性竞争,互相排斥,无诚信可言,自慰“社会都是这样”。出了问题不有力惩前,也难以毖后,或治标不治本。
  不错,树木本身应增强抗病虫害能力,但不同的森林环境对树木生长具有宏观的、批量的、长远的影响。科学道德教育需着眼建设健康的大环境,建设崇尚学术的价值观和精神文化。有同志指出:“文化大革命”革了文化的命,“十年浩劫所造成的文化沙漠,要变成文化绿洲,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学术环境、学术生态”的再造是紧迫而具战略性的。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客观上对人才和创新成果有很强的需求。但同时,处在社会转型阶段,信仰缺失、诚信缺失,体制性弊端的大环境问题,在教育界、科技界有深刻而普遍的反映。科技共同体需要下大力气构建以自律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文化、法制、监督相结合的科学道德诚信体系。
在科学道德建设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显然的。这个教育不只是一门课、一本教材,而是要从根本上办好中国的教育事业。学校要远离浮躁的功利主义,回归育人治学的本色,回归宁静与踏实。学校应该不仅是获取知识的平台,更应是提升思想境界、培养人文精神的摇篮,是崇尚真理的圣殿。为此我们需要做出的努力是巨大而深刻的。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