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学习
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教育理念创新
发布时间:2018-03-30  来源:   学习时报    浏览: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创新靠什么?除了物质资本外,最重要的还是要靠人力资本,而要拥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资源,根本上还是要靠教育。良好的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对于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至关重要。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有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根本在于它的教育理念及其教育制度的创新。在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教育越来越居于龙头地位,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必须进一步凝聚教育理念创新的共识,深刻认识到国家的现代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取决于教育这一点上。
  2005年,钱学森曾发出疑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问题”。2009年,这位科学大师临终前再次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所担忧的显然不只是教育事业的发展问题,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及创新能力问题。
  当前我们国家为了推动创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虽然已经实现了少数领域的创新,但是没能实现全面创新,离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还很远。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还是新产品创新等领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2017年世界最具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中国只有2家企业入选,华为排名第20位,台积电排名第10位,而美国有20家企业、日本有16家企业上榜。因此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仅依靠国外技术或者从国外引进高端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人才。
  探索多样化的人才选拔模式。在应试教育之下,很多学生学习是为了寻找标准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久而久之散失了对事物质疑的欲望。考试永远是寻找已知的答案,而创新则是探究将要发生的、在现实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探索建立多元的人才选拔模式,进一步划分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业技能大学,通过不同类型大学的发展定位,探索不同人才的成长模式。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禀赋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发展路径,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质并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推广激励式教育。鉴于传统教育的某些弊端,应将激励式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所有环节中,通过老师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和激励,引导学生自我加压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其思维,提升其创新素养。
  实施一技之长的教育改革。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人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为了避免更多学生走高考独木桥的命运,要重视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特别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水平,为真正的素质教育打开大门。应充分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经验,让学生70%左右的时间在企业实践,学生每月可以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及法定社会保险。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和企业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逐步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日后追求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打下基础。
  改革学校行政化的倾向。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依法落实高校的内部管理自主权,学校依法自主、有效地管理学校内部事务,并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部门不应对学校自主权范围内的事务进行过多干预,使高校真正拥有办学方面的管理权限。同时,对于学校科研领域中重论文数量、重科研立项、轻长远发展等弊端,应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中心,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并建立与国外接轨的评价制度,从而激励老师和科研人员潜心研究、长期积累,不断催生具有重大原创性和引领性成果的出现。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