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新,男,汉族,中共党员,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202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南昌大学学生乡村振兴研习会会长、南昌大学23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班长、南昌大学乡村振兴村歌队队长、江西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秘书处联络员、南昌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百百千”行动学生负责人。自2019年起,他17次参与乡村振兴评估项目,荣获“优秀骨干”“优秀调研员”等称号。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他带领团队深入乡村,参与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实践并创作村歌,助力南昌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
热血军旅,锻造钢铁意志
2016年,一部军旅题材影视作品,点燃了陈新心中对热血青春的渴望。受剧中军人风采的感召,他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开启了一段不平凡的征程。
初入部队,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成为他面临的首个挑战。负重长跑、战术训练,一次次让他体力透支。但陈新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支撑他不断突破极限。为提升射击成绩,他常常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反复钻研持枪姿势、呼吸节奏和瞄准技巧。汗水湿透衣衫,刺痛双眼,他只是简单擦拭后便又专注于训练。
在部队的日子里,陈新就像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无论在哪个岗位,都默默奉献、发光发热。作为连队文书,他严谨细致,确保每一份文件资料准确无误;担任警卫排副班长,他时刻保持警惕,守护营区安全;在炊事班,他努力钻研烹饪技巧,为战友们准备美味饭菜;身为九五式自动步枪手,他凭借刻苦训练,多次在射击考核中名列前茅。
在访谈中,陈新回忆起军旅生活时说道:“在部队的每一天,都是对自己的挑战和磨砺。那时候虽然训练很苦,但我心里就一个念头,不能退缩,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这种信念支撑着我度过了无数艰难的训练日子。”
部队生活不仅强健了他的体魄,更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灵魂。退伍季,面对即将分别的战友,往昔的点点滴滴涌上心头,陈新满怀感慨,创作了军旅题材原创歌曲《战友感谢这相遇》。这首歌饱含深情,一经发布便迅速走红,被“我们的太空”“解放军日报”等官方媒体转载,在部队中引发强烈共鸣。
退伍时,面对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陈新却毅然选择重返校园。部队的历练让他深知,知识是实现梦想的“金钥匙”。他渴望储备更多能量,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他在日记中写道:“部队经历让我成长,也指明了人生方向。乡村需要我们年轻人,我要回校学习,为乡村振兴做准备。”
陈新在军旅生涯中的坚持与付出,不仅让他实现了自我成长,更培养了他高度的责任感和坚韧的品质,这些优秀特质为他日后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系乡村,践行使命担当
重返校园后,陈新迅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自2019年起,他积极参与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项目,足迹遍布中国多个省区。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调研时,他化身“拼命三郎”。当地村落分散、交通不便,为全面了解情况,他每天天不亮就出发,背着装满资料的背包徒步穿梭在村庄间。连续8天,他一家家走访农户,核对档案,询问家庭情况,查看生活场景,了解村民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现状。晚上回到住处,他还要整理数据、分析问题,常常忙到深夜。即便脚底磨出了血泡,他也未曾喊累,第二天依旧咬牙坚持。
一次走访中,陈新遇到一个特殊家庭,适龄儿童因家庭困难无法上学。看到孩子渴望的眼神,陈新内心被触动。他深入了解情况后,依据相关政策记录信息,展开调研取证,并积极与当地教育部门、村委会沟通协调。最终,孩子顺利入学,学校减免了部分费用,还提供学习用品和生活补助,家庭也得到了更多帮扶。这让陈新真切感受到乡村工作的意义,更加坚定了他助力乡村振兴的决心。
陈新在乡村调研中的这份执着和对村民的深切关怀,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乡村振兴践行者的担当与使命,他用实际行动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创新赋能,奏响乡村新曲
2023年,陈新考上南昌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支持下,他将军事化管理经验融入团队管理,积极参与推进“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他带领本硕学生深入乡村,与村民同吃同住,通过“需求清单—解决方案—成效评估”闭环机制,精准服务乡村振兴。他还发挥专业优势,为村庄产业发展、土地规划提出建设性意见。
陈新的音乐特长在乡村文化振兴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23年暑期,他参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赴山东莱芜实践支队,担任村歌创作组组长。在山东马杓湾村,他带领团队驻扎10多天。为创作出反映村庄特色的村歌,他们深入村民家中拉家常,在田间地头劳作,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挖掘出许多感人故事,这些都成为创作灵感。
经过反复创作和修改,他们创作出山东省第一支由高校与村民集体共创型村歌《乡约马杓湾》,并制作了MV。歌曲发布后引起轰动,相关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回到南昌大学后,陈新将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助力学校乡村振兴工作站建设,组织制作《梦飞田园・西岗之歌》,该项目获得学校领导高度认可,在多个媒体平台推送报道,为乡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陈新巧妙地将音乐特长与乡村文化振兴相结合,创作出富有特色的村歌,不仅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新活力,更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乡村文化振兴之路,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携手共进,共筑振兴梦想
丰富的乡村实践经历让陈新成功当选为南昌大学学生乡村振兴研习会会长。他深知,乡村振兴需要汇聚各方力量,于是积极搭建跨学科团队,打破专业壁垒,吸纳来自食品学院、化工学院、机电院、艺术学院等100 余名本硕博学生。在他的带领下,研习会形成了“理论研究+ 创新创业+ 社会实践+ 国际交流” 的协同发展模式。
在学术研究方面,他指导并参与乡村振兴研习会本科生作品《实“赣”筑梦,智“汇”兴村——赣鄱人地和美乡村运营的破风者》,最终成功申报省级课题立项。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他组织团队成员深入乡村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大量一手数据,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分析研究,为乡村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同年,他参加2024年第十九届“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 专项赛,获省级课题立项,并入围国家级终审决赛。在备赛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反复打磨作品,从项目的选题、研究方法到成果应用,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他们积极与专家学者交流请教,不断完善项目方案,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
此外,他还指导和亲身参与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实践经历不断转化为理论成果。他带领团队成员深入农村,了解农村发展需求,结合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他们的项目涉及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个领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乡村振兴项目的落地实施。
陈新积极搭建跨学科团队,推动乡村振兴项目的开展,充分发挥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才能。他以实际行动凝聚各方力量,为乡村振兴事业汇聚了强大的合力,成为众多青年学习的榜样。
学习心得:知识为桨,实践为帆
陈新在学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他认为专业学习要“学以致用”,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学习土地规划时,他不仅钻研理论模型,还查阅大量案例,分析优缺点,思考如何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方案。
他建议同学们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多参加专业讲座、研讨会,主动与老师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获取专业指导。同时,要将专业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践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陈新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责任。他从热血军旅走向乡村振兴舞台,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他的故事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正如他所说,乡村振兴没有终点线,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他将继续砥砺前行,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香樟寄语:心怀热爱,奔赴山海
乡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在赣江之畔的南昌大学校园里,陈新便是这句话的生动写照。他以自身经历,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陈新寄语学弟学妹:“大学时光宝贵,要珍惜并找到热爱之事。”他鼓励大家勇敢尝试,不怕失败,在参与活动和实践时保持积极心态与责任心,学会团队协作。他坚信,只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未来定能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
陈新用行动证明,青春在于奋斗!从“橄榄绿”到“乡村绿”,他的逐梦路仍在延续,激励着更多同学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为梦想拼搏。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崔馨云 张世回 李心怡
图片:陈新
值班编辑:张睿桐
责编:熊可
终审:周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