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妮,女,中共党员,河北邯郸人,南昌大学2023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南昌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服务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小平田明德小学。曾荣获第⼗九届“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三等奖、江西省第十二届“华创杯”调查分析⼤赛⼀等奖、江西省第⼗⼀届⼤学⽣艺术展演活动三等奖、江西省“第⼗⼀届江西省⻘年志愿服务优秀个⼈”荣誉称号、江西省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优秀志愿者、江西省红色走读二等奖、南昌大学优秀毕业生(本科)、邯郸市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南昌大学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30余项。
投身志愿,定义青春新模样
在一次次的工作中,马亚妮找到了青春的新定义。从步入校门的第一天,马亚妮就加入了艺术香樟志愿服务队和南昌大学妇女儿童发展协会,到大二时,经过学院推荐,她前往了校团委西部计划项目办和志愿服务联络部锻炼学习,除项目实践和学习外,她还参与了8项大型赛事赛会的志愿服务。在每一次实践中,她都坚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螺丝钉”精神,她在工作的细化、沉淀中对青春有了新的定义:敢闯、敢创。
正是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引下,马亚妮不断投身于公益志愿服务,她一直在南昌慧聪儿童康复中心工作,照顾“来自星星的孩子”——孤独症儿童。当时作为一名音乐科技专业的学生,她经常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写一些小曲子来引导他们,让他们喜欢上音乐,用音乐来改变自己。
支教岁月,点亮教育价值之光
2022年本科毕业后,马亚妮来到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小平田明德小学支教,教科学、音乐、课外阅读等5门课程,教学范围达9个班级400余名学生。那半年里,她走进学生生活,挨家挨户进行家访,用心培养每一位学生;她带领队友策划开学典礼、学习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学雷锋、拔河比赛等活动;她发挥专业特长,开展少年宫活动,担任葫芦丝班老师,丰富校园生活,助力“五育”并举。
当谈及支教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事情时,马亚妮说:“2022年末,寒假来临之际,潞江坝疫情暴发,学校感染人数激增,由于我教学的班级大面积感染,我也成为了第一批感染人员,当天接到学校放寒假的紧急通知,让所有学生放假回家。在身体恢复后,我认真配合和落实学校安排的假期作业布置计划,每周一、三、五与三年级3班、五年级3班学生线上同步学习、总结知识点、精选题目布置作业,并使用正确的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及时进行规范的作业批改,这些都是疫情期间我这个‘云教师’每天必须做的工作。每天最常见的就是遇到家长来询问题目,我会随手拿出准备好的草稿纸,配合上语音消息的讲解一起发给家长,每次看到家长回复的‘谢谢马老师’,我都会特别开心,这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是家长对我的信任和肯定,也是一名支教教师在这特殊时期价值的体现。”
潞江坝畔,收获温暖情意
“您认为在支教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呢?”问及此时,马亚妮深思后表示,她在此过程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珍贵的友谊。在潞江坝,她与支教队友在一次次校园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中结下深厚的战友情谊,更收获了亦师亦友的师生情谊。课堂上马亚妮是他们的科学老师,课后是他们的学生,跟着他们学如何辨认咖啡豆、学傣族舞蹈,这种角色转换让她领悟到“教育的本质是生命间的相互照亮”,也让她重新认识了教育如何在润物无声中改变生命轨迹。离校时塞满书包的手写信件,不仅见证了她们的师生情,更让她深刻认识到中国乡土教育的韧性,这份收获将持续滋养她的成长道路。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马亚妮说,在此过程中,有预料之内的工作,也有出乎意料的任务,每周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二十多节课和一个项目活动,让她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回首一年的点点滴滴,想到最多的还是与孩子们的相处。走在路上的一声“马老师好”、送给她的小手工、偷偷塞给她的糖......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影响了她很多,孩子们的心意也是她们工作最好的证明,现在的她也越来越能体会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话的含义。
“成长始于跳出舒适圈”。从学生到教师再回到学生的经历,从台下观众到幕后组织的成长,从政策文本到田间地头的学习,不断地尝试,让她明白,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规避错误,而在与世界的真实碰撞中。愿大家未来都少些“准备完美再出发”的犹豫,多些“边做边学”的勇气,勇敢撕掉“我不行”的标签,把每一次学习和实践都当作认知拓荒,让每段经历都成为重塑自我的刻刀。保持赤诚,不必完美;敢于试错,要有“大不了从头再来的勇气”,这才是青春最珍贵的学分。前路未必平坦,但步履终成风景。
香樟青“研”寄语
走出舒适圈虽然不易,但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成长。大胆一点,去尝试、去表达、去追求,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出品:公道传媒全媒体运营中心
供稿:王甜甜 张世回 李心怡
图片:马亚妮
值班编辑:张睿桐 樊思玲 李涵
责编:熊可
终审:周德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