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系风采
【旅游学院研究生教学系列成果|课程研讨篇】你焦虑吗?——阳明心学思想感悟
发布时间:2024-01-12  来源:      浏览:

我们曾在心中问自己,走什么路——从何而来,去向何方;立什么志——伟大的或朴实的,包罗万物或留恋一粟;成什么人——于野,于市,于朝?皆有所欲,皆有所取,或舍或得,君亦犹记乎?此乃汝之心,立世之理,彼之所谓存心至理。然而,纯粹的不再纯粹,物质的依旧物质,我们该身处何地,去做短暂绚烂的网红泡沫,去融入碎片化被娱乐俘获,或是去成就功绩铸就功利,亦或是去从那颗真正的心?我们好久好久没有停下来,问问自己,吾心何在。让我们跟随周雨城老师所讲授的研究生课程《中国文化史》,一起去探讨阳明心学所蕴含的当代价值。

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旅游学院研究生2023级中国史 颜若笑)

现代社会有一个词叫做“精神内耗”,面对繁忙的工作、琐碎的生活时,我们经常陷入情绪的低谷,对人生感到迷茫和绝望。也许阳明心学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理论,认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所有的道理都在我们的内心中,我们无需向外界寻求答案,只需要通过实践、磨练来发现内心的潜能和力量。你是否在做选择时犹豫不决,在看到别人的成功后焦虑不安,在遇到困难时畏手畏脚,那是因为忘记了问问自己的内心,它真正喜欢的、想要的是什么。我们被太多的外界事件所束缚,金钱、地位、名誉成为心的枷锁,束缚住前进的步伐。只有通过修炼自己的内心,将外界加之的束缚抛弃,我们的精神才能受到解脱,获得自由,成为自己真正的主人。

二、以知促行、以行践知

(旅游学院研究生2023级中国史 吉勇全)

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观念,即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他强调了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并指出要立真知,践真行,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在自省中深化认识勇于实践。当今社会有知者甚多,用心践行者占少数。社会与人在互相施加加速的推力的过程中人逐渐趋向于以较短时间取得较大收益,进而出现了诸多急功近利的事件,破坏了人的真良知的塑造和社会致良知的氛围,注重了结果,忽略了过程,如若以知为指引,平心静气从行,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过程与结果又当如何?当有条理的“行”,不受外界影响的“知”之时,截止时间可能不再是审判宣告书……

三、自省养性、从心立行

(旅游学院研究生2023级旅游管理 尧苇灵)

王阳明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阳明心学强调了回归本心、修身养性和知行合一的重要性,我认为其对于反思和解决当今社会的浮躁现象有3点启示:

首先,急功近利,不如回归本心。浮世三千,总有人为钱财名利等身外之物疲惫不堪。而阳明心学强调自省,鼓励人们反思内心需求和目标、而非盲目追求外在成就和物质,才能实现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其次,轻率傲慢,不如修身养性。由于良知和敬畏感的缺失,许多人只追求眼前成果,使现如今“道德沦丧”“人心不古”等字眼频现。阳明心学提倡心性本善和修身养性,坚信内在的善念和价值,不断锤炼美好品格,方能促进社会和谐。

最后,焦躁不安,不如知行合一。内卷激烈、纷繁复杂的社会,令许多人感到身心忙乱急躁、焦虑不已,失去了行动的勇气。阳明心学认为,只有将内心觉醒付诸于持久的行动中,耐住寂寞、久久为功,才能戒骄戒躁、得到自我提升。

四、存心去欲、止于至善

(旅游学院研究生2023级旅游管理 巫海宾)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社会越来越复杂,人心随之浮躁,如何面对内心的迷茫与外界的喧嚣,阳明心学可谓一方良药。

在精神层面,王阳明教导我们“心即是理”,要回归内心,聆听内在的声音,从而把握人生主动权。

在实践层面,王阳明鼓励我们“知行合一”,要付出行动,积累经验和实践,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在道德层面,王阳明劝导我们“致良知”,要涵养良知,以诚恳、包容的态度与人沟通,以至诚之心,参与世界万千舞台。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滋润人的价值观的精神瑰宝。如今,焦虑从内而外地侵扰和裹挟着人们,阳明心学为解开这层枷锁提供了精神力量,感悟内心清净,品读知行相系,回归真知真行,方能理清本心,不断前行。

来源:旅游学院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