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较与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开辟校史育人多重途径-将“静态”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育人资
发布时间:2017-06-1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藏名人手札》于近日编纂出版,“陟彼兰台,斯文在兹——档案馆藏名人手札展”也同期展出。这部新鲜出炉的名人手札,具象呈现出了蔡元培、赵家璧、王伯群等近百位近现代名人的书法墨迹,传递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其典雅规制的传统书信格式,不仅体现出师生、友朋、同仁乃至学宦往还之道等传统礼仪,更让“95后”的大学生们直呼“长知识”。华东师范大学将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结集出版历史名人手札,这在全国高校中尚属首例。近年来,华东师范大学通过多种渠道,多管其下,打通校史育人的多重途径,让思政工作“活”起来。
    发掘党史,以经典引领人
    如何讲好师大故事,尤其是讲好华东师范大学的党史经典故事?该校进行了诸多有益且富有成效的尝试。
    一是发掘整理学校历史上历次党代会史料。通过汇编史料,让同学们能够详细了解学校党委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党代会的参会人数,数字化地了解学校党员的增长幅度;通过历届党代会的主题,洞悉学校不断发展的宏大目标;通过展示历届党代会确定的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建设目标等,深入了解学校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及取得的辉煌成绩。
    二是编写《中共华东师范大学党史大事记》。这部近百万字的党史大事记,翔实地记录了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历程;记录了学校党委坚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记录了学校党委领导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成果;记录了党委加强和改善党的自身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历程。
对当代大学生而言,爱国与爱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华东师范大学通过深挖档案,整理党史史料,讲好党史经典故事,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提供了鲜活的案例素材。
    编撰校史,以文脉滋养人
    早自2013年起,华东师范大学在推进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着力开辟“校史育人”的新方法,努力探索学生思政工作的新路径。学校深入挖掘校史上丰富的人文道脉和文化积淀,编撰出版了“丽娃档案”系列丛书,将“静态的”档案史料转化为“动态的”育人资源,把“档案库”变成思政工作的“思想库”。
    2014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先后编撰出版了《大夏大学编年事辑》《大夏文萃》《大夏大学:90年90人》,从历史、人物、文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探索,深入解读校史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教育等精神遗产,建构出一个立体的校史研究谱系。这批校史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学校学生思政工作、校史育人的重要素材。此后,华东师范大学又陆续编撰出版了《光华大学编年事辑》《光华文萃》《光华大学:90年90人》《圣约翰大学与华东师范大学》《王伯群与大夏大学》《张寿镛校长与光华大学》等精品校史书籍,累计达千万字,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可见一斑。
    通过分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孟宪承书院、对外汉语学院等所属图书馆、室,这批校史图书已成为同学们日常争相阅读的图书。以此为契机,学校还通过经常性邀请学生参加新书发布会、读书座谈会等形式,使校史知识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一些“校史事件”也因此得以溯本清源。“丽娃档案”系列丛书为校史育人提供了鲜活教材,而前辈先贤们的治学精神与道德风骨,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食粮,深深影响了当下的青年学子。
    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汤涛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知之深 爱之切》一文中指出,“要热爱自己的家乡,首先要了解家乡。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唯有对家乡知之甚深,才能爱之愈切。”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家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大学、就是校史,高校校史、校训是一部饱含文化密码和精神特质的生动画卷。校史对于学校的重要性,如同国史之于国家,是师生和校友重温初心、寄托人文精神的心灵故乡。汤涛还表示,华东师范大学校史文化蕴含着优秀的文化精神,渗透着思想理念、道德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等,对当代青年学子具有启迪、导向和形塑的作用,有较强的“立德树人”的功能,对高校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具有重要意义。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