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比较与借鉴
“经济特区的比较与借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发布时间:2015-01-02  来源: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    浏览:

                      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特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大使命
                              ——2014中国经济特区论坛观点综述
    近日,第六届深圳学术年会“五个一”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高端国际论坛”——由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办的“2014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经济特区的比较与借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举办。来自俄罗斯、德国、印度、越南等国的学者和深圳、珠海、汕头、海南等经济特区以及上海自贸区、新疆喀什、图们江等新兴经济区的专家等80多人参加了本次论坛。大家认为,对经济特区的比较与借鉴,契合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1.解析经济特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全球经验
  在大会主题演讲中,国内外专家们就各自擅长的理论方法,对各个类型经济特区发展进行国际比较,解析了经济特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全球经验。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副所长弗拉基米尔•波特雅科夫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增长模式转变中的深圳经济”的演讲。他分析决定中国经济增长模型调整的全国规模、地区规模和当地规模等特点认为,近年来深圳经济发展受持续恶化的世界市场和中国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等诸多条件约束,开始挖掘内部力量以引领经济向前发展。
  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改革办)主任乐正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迈向智慧型发展”。他认为,智慧型发展是新一轮城市发展趋势和方向,迈向智慧型发展是深圳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从产业动力、综合创新生态体系、城市空间体系、治理体系、城市空间体系和新型智库构建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研究员演讲的题目是“努力把经济特区打造成中国创新文化高地”。他指出,当今世界已是一个由资源驱动到技术、管理驱动发展到创意、创新驱动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他提出了深圳打造中国创新文化高地的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
  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曾智华演讲的题目是“经济特区发展的全球经验”。他用丰富翔实的历史数据回顾了全球范围经济特区的发展过程、发展规模和区域分布。
  俄罗斯总统驻南部联邦区第一副代表助理格卢沙科夫•伊戈尔演讲的题目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中俄战略合作”。他说,古代丝绸之路曾经对中国和中亚、西亚、高加索各国人民的经济和文化关系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传递技术和创新的桥梁。目前,俄罗斯和中国都有实力参与到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全球性历史进程中。
  印度瓦德瓦尼基金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阿拉德纳•阿加瓦尔作了题为 “经济特区的演化:国际经验和教训”的演讲。她回顾了整个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新旧模式和形式以及全球经济特区的布局、动态发展。通过深圳这样一个典范经济特区案例总结经验。第一,经济特区必须发挥、提升竞争优势;第二,经济特区发展要跟整个产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第三,经济特区的战略、政策必须涵盖法律框架、政治环境等的集合;第四,要有政府的投入、支持和共同的承诺。
  深圳市人大常委、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岭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深圳共识’”。他指出,创办经济特区已成为世界现象,是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寻求发展的新路径。创办经济特区的实践,将丰富发展经济学并推动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他对成功或失败的经济特区进行总结,提炼出产业机遇、优惠政策、先行先试、对外开放、地缘优势、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人才第一、全新文化等“深圳共识”。
  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教授作了题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与借鉴意义”的演讲。她认为,“中国道路”作为一种成功的转型路径,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她还指出,中国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无限的产量增长变为提升人的福祉,这方面我们或许会面临理想与现实冲突的煎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前途是光明而美好的。
  深圳市行政学院副院长谭刚教授作了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特区优势再造” 的演讲。他指出,在增长速度、经济结构调整进入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特区面临特区自身和国家战略层面的双重挑战: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特区的转变;特区如何突破资源要素约束;特区如何适应在国家战略中新的变化。他认为破题之举关键是市场化和法治化。
  另外,来自各个传统和新兴经济区的专家则从所在特区的丰富实践着手,剖析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试验、深圳前海打造特区核心引擎、新疆喀什参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越南广宁省云屯经济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发展、朝鲜政体与经济特区发展和印尼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等新兴经济特区(或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实践与未来,为新兴市场经济体建设与发展经济特区提供参考借鉴。
  2.特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新的历史使命
  六个圆桌论坛分别围绕“经济特区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走出去”、“经济特区与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经济特区的机遇与挑战”、“经济特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经济特区与沿边开发开放”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和充分的交流。
  德国GIZ国际合作机构高级顾问汪浩介绍了欧洲经济合作区的情况以及德国对亚洲湄公河流域等几个经济体合作项目的建设支持,经济特区的经验要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发挥重要作用。深圳大学袁易明教授认为,经济特区转型主要是存在着制度转型、结构转型的问题,中国经济特区对国际的借鉴意义。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赵伟教授认为,特区是成功的,但接下来怎么发展是包括深圳在内的特区所面临的问题,怎么样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深圳大学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姜安教授认为,深圳特区要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国际化是深圳唯一的发展途径。
  深圳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张凯教授讨论了特区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新的历史使命,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开放目标背景之下,如何寻找新的契机,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对中国道路的一种对外示范带动的作用。深圳市社科院黄发玉研究员对中国道路走出去提出了不同的判断。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不可能完全照搬。天津滨海新区综合发展研究院武晓庆从中国新区治理角度来分析新区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管委会+小政府”,形成一个协同管理的理念,形成1+1大于2的效果。
  深圳大学汪永成教授从中央发展战略分析,把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结合起来,经济特区至少可以成为“摸着石头过河”的一个棋子,进行改革探索。江西新余学院周小云副教授认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空间优势严重递减,边际收益快速递减。特区发展要从政策红利要转移到法治红利,要从政策的红利优势,要向制度创新转变,要加强法治建设。深圳大学伍凤兰副教授对发展湾区经济作了考察,分析从港口经济、创新经济等等形态的发展演变。南开大学贺京同教授分析了京津冀一体化问题,解决办法就是把市场的作用和政府调控作用结合起来,实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方面的提升,还有就是北京的去功能化问题。
  上海金桥管委会副主任李幼林对当前的经济至上论、金融至上论和发展模式至上论进行了批评,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响应。针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经济特区这一问题,杭州市委党校李宗开教授认为,要看到“一带一路”对我们国家、对周边国家和非周边国家带来的机遇,要加强合作共赢。
  黑龙江鸡西市副市长兰知震和汕头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李必豪介绍了各自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深圳大学徐进教授从经济特区、尤其沿海特区和沿边特区的“特”进行阐述,提出了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看沿海,后三十年看沿边,其特殊性可能在政策上,更多地是在特区的使命上。华南师大吴超林教授认为,沿边特区势必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圈,而且对于我国各区域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经过激烈、精彩的思想碰撞,专家学者们为论坛贡献了富有创见、充满理性的思考和研判,畅所欲言、交流思想。本次论坛提出的观点和达成的共识归纳如下:
  第一,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中国社会非均衡发展方式实现现代化的一条捷径,以深圳为代表的早期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而喀什、图们江等等为代表的新型经济特区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中国经济特区的创立是中国道路的一个标志。这不仅为转型国家确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也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实现现代化贡献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道路。
  第二,追求富裕与富强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但实现或达到目标的道路途径则是多样的。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与模式。各国发展的经验可以借鉴分享,但不可以照搬。
  第三,政府在经济特区创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富有改革精神的政府是特区成功的保障。政府需要制定科学、有远见的发展规划,正确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和合理的体现自身要素禀赋与区位优势的产业结构的确定,是经济特区成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源: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2014-12-18)

版权所有©2011 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编:330031 联系电话:0791-83969346 传真:0791-8396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