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北省武汉市等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学校高度重视防控工作,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充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工作,确保师生度过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
为切实加强综合防控措施指导,现将我省依照国家有关规范,组织专家收集、研讨相关资料,制定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集中留验站等10个场所防控指南和防控公共服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南的通知》转发如下,供广大师生认真阅读、学习。
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及初高级中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控制指南(第一版)
一、日常预防控制工作
(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知识,教育学生打喷嚏时要主动掩住口鼻,及时洗手,提高防病意识。
(二)搞好学校各类场所环境卫生,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三)减少不必要的校内各种大型师生集会和大型会议等活动。
(四)开展手卫生教育,各类场所应配备洗手龙头及洗手液。
(五)若有老师或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应戴口罩并及时就医,避免带病上课。
(六)学校校医室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医用口罩、一次性手套、洗手液和感冒药品。要有专人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
(七)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的联系机制,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八)提前掌握学生假期有无到过湖北等疫区,如到过疫区,还没返赣的,请其推迟返赣时间。如已返赣的,请其到隔离留验场所隔离自离开疫区14天。
二、出现发热、乏力、干咳及胸闷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时,还须实施:
(一)疑似患者应立即戴上口罩就医。
(二)及时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
(三)若被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其密切接触者应接受14天隔离医学观察。
(四)启动以班级为单位的晨午检制度。
(五)学校由专人负责离校学生的家访联系,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
(六)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实行日报和零报告制度,掌握每日现症学生增减情况。
(七)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做好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八)学校要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对教室、寝室及公共教室如电脑、视听、图书馆等的消毒与通风。
三、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
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方法如下:
(一)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二)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四、常见消毒剂及配制使用
(一)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100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
搅拌混匀后使用。作用时间半小时。
(二)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三)其他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五、注意事项
(一)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
(二)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
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国家版)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一种新发疾病,根据目前对该疾病的认识制定本指南,适用于商场、餐馆、影院、KTV、网吧、公共浴池、体育馆、展览馆、火车站、地铁站、飞机场、公交汽车站等公共场所。
一、日常预防控制工作
(一)公共场所工作人员要自行健康监测,若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轻度纳差、乏力、精神稍差、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心慌、结膜炎、轻度四肢或腰背部肌肉酸痛等),不要带病上班。
(二)若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可疑症状者,工作人员应要求其离开。
(三)公用物品及公共接触物品或部位要定期清洗和消毒。
(四)保持公共场所内空气流通。保证空调系统或排气扇运转正常,定期清洗空调滤网,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五)洗手间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六)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七)疾病流行地区,公众应尽量减少前往公共场所,尤其避免前往人流密集和空气流通较差的地方。
二、日常清洁及预防性消毒
环境及物品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应避免过度消毒,受到污染时随时进行清洁消毒。消毒方法如下:
(一)物体表面:对台面、门把手、电话机、开关、热水壶把手、洗手盆、坐便器等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擦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擦净。
(二)地面: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250mg/L~500mg/L)用拖布湿式拖拭,作用30min,再用清水洗净。
三、常见消毒剂及配制使用
(一)有效氯浓度500mg/L的含氯消毒剂配制方法:
1.84消毒液(有效氯含量5%):按消毒液:水为1:100比例稀释;
2.消毒粉(有效氯含量12-13%,20克/包):1包消毒粉加4.8升水;
3.含氯泡腾片(有效氯含量480mg/片-580mg/片):1片溶于1升水。
搅拌混匀后使用。作用时间半小时。
(二)75%乙醇消毒液:直接使用。
(三)其他消毒剂按产品标签标识以杀灭肠道致病菌的浓度进行配制和使用。
四、注意事项
(一)含氯消毒剂有皮肤黏膜刺激性,配置和使用时建议佩戴口罩和手套,儿童请勿触碰。
(二)乙醇消毒液使用应远离火源。
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国家版)
一、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正常运行的飞机、火车、长短途客车、公交车、地铁、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上的感染防控,包括工作人员和旅行人员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采取的消毒等技术操作。
二、工作人员操作指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流行期间,公共交通工具工作人员需开展以下工作:
(一)做好物体表面消毒。日常情况下,应保持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环境整洁卫生,并采取预防性消毒措施;飞机、火车、地铁、公交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行结束后,对内部物体表面(如车身内壁、司机方向盘、车内扶手、桌椅等),采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喷洒或擦拭,也可采用有效的消毒湿巾进行擦拭;座椅套等纺织物应保持清洁,并定期洗涤、消毒处理。
当公共交通工具上出现人员呕吐时,应立即采用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或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再使用新洁尔灭等消毒剂进行物体表面消毒处理。
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
(二)加强通风换气。日常情况下,可釆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飞机、高铁、地铁等相对密闭环境,建议适当増加空调换风功率提高换气次数,并注意定期清洁处理空调滤网;短途客车、公交车等有条件开窗的公共交通工具,有条件时可开窗低速行驶,也可在停驶期间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当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在无人条件下选择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釆用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
(三)注意个人防护。日常情况下,建议工作人员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和手套;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每夭清洗消毒,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min,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常规清洗即可。
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个人防护。
(四)手卫生。应加强手卫生措施,工作人员随时进行手卫生。可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
(五)设立应急区域。建议在公共交通工具上设立应急区域, 如飞机、火车、客车等后部三排座位,当出现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可在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
(六)健康宣教。时刻注意开展公共交通工具上的防控健康宣教。
三、旅行人员操作指南
(―)佩戴口罩、手套。旅行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其他更高级别的口罩),旅行结束时及时弃用。有条件的旅行人员可选择佩戴手套,一次性使用手套不可重复使用,其他重复使用手套需注意清洗消毒,可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 30min,或先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常规清洗即可。
(二)手卫生。注意手卫生,旅行人员在旅程中应加强手卫生,旅程结束后需做手卫生。可选用有效的含醇速干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含氯或过氧化氢手消毒剂;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消毒。
(三)注意保持距离。旅行人员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有条件时,相互之间尽量保持一定距离。
(四)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日常情况下,听从公共交通工作人员的安排,做好个人防护。当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出现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令,及时自我隔离,听从安排进行排査检测,不可私自离开。
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防控公共服务人员个人防护指南(第一版)
防控公共服务人员包括公共交通单位上岗人员、道路关口防控人员、社区防控人员及其他与防控工作有接触的公共服务人员。
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需要做好接触感染和呼吸道感染途径的隔离防护措施针对性的开展个人防护,科学、规范的使用个人防护装备,避免出现无效防护或过度防护。
个人防护装备是指用于保护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涉及呼吸防护、头面部防护、躯体防护、足部防护,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各项性能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的规定,且在有效期内使用,使用前注意检查包装完好性。
各类公共服务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包括:
一、呼吸防护
最有效的呼吸防护措施是使用口罩。目前,公众使用的口罩包括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等。使用口罩时应保持口罩清洁,使用前进行气密性检查,注意按时更换、清洁与消毒,污染时及时更换。与人交谈距离1米以外。
(一)口罩的选择
可选择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口罩应符合《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VY/T 0969-2013)、《医用外科口罩》(YY0469- 2011)、 《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GB19083-2010) 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
在日常工作中,不在1米以内接触公众,选择使用医用外科口罩即可,无需使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只有当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患者或疑似患者时,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二)杯罩式医用防护口罩的佩戴
用手托住口罩,使鼻夹位于指尖,让头带自然垂下;使鼻夹朝上,用口罩托住下巴。将上头带拉过头顶,放在脑后较高的位置,将下头带拉过头顶,放在颈后耳朵以下的位置;将双手指尖放在金属鼻夹顶部,用双手,一边向内按压,一边向两侧移动,塑造鼻梁形状(用单手捏鼻夹会导致密合不当,降低口罩防护效果,请使用双手);
(三)口罩气密性的检查
双手捂住口罩,快速呼气(正压检查方法)或吸气(负压检查方法),应感觉口罩略微有鼓起或塌陷。若感觉有气体从鼻梁处泄漏,应重新调整鼻夹;若感觉气体从口罩两侧泄漏,进一步调整头带位置。
二、手部防护
(一)手部防护装备
1.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预计接触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的人员,应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必要时佩戴两层。
2.长袖橡胶手套:接触大量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血液、体液、呕吐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应佩戴长袖橡胶手套。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每次使用后应清洁和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用橡胶检查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二)手卫生
手卫生是预防疾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咳嗽或打喷嚏后、护理患者后、准备食物、用餐前、上厕所后等情况下,公众需开展手卫生:当手部有可见脏污,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当手部脏污不可见时,可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
(三)正确洗手
1、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
2、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具体操作如下:
a.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
b.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c.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
d.弯曲手指使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e.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f.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g.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h.擦干双手。
三、头面部防护
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员,应佩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
四、身体防护
近距离(1米以内)接触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的人员,应穿戴防护服。
面对疫情,在此紧要关头,全校师生应该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积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打赢这场新型冠状病毒防控阻击战。你的心,我的心,大家万众一心;你的力,我的力,必有千钧之力。相信我们终将赢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期待在春暖花开之时,我们相聚在香樟树下、南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