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19”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重读讲话中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的重要论述,尤其是“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实质上就是要求在新闻舆论工作中、在党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放在执政兴国的首要位置。1945年中共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党章。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本质要求和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化。2012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个坚持”中,第一个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015年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遵循的“六个原则”,首要还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执政理念的本质体现,是执政为民的高度自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高等教育的宗旨理所当然是为人民服务。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四为方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等教育为人民服务的落脚点在哪里?就是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一方面,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礼记·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子等先贤论及的“君子人格”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把“三不朽”作为人生理想和价值标准,其中以立德为上、为重,由此说明“德为才之帅”。另一方面,立德树人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是健全人格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的互相促进,并将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或扩充内涵。人才培养德育为先,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察德修身。
坚持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保障人民权益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最高体现,是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发挥主人翁精神、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佳路径。教育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传递的作用,坚持立德树人,重视教育的道德本性,能够凝聚人心、维护民主和谐的社会伦理氛围,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教育也是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基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党中央提出“双一流”建设战略,关键在于特色发展,只有牢牢站稳立德树人这个落脚点,才能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