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上午,由南昌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南昌大学研究生会主办,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南昌大学研究生“前湖‘研’讲”第15届导师讲坛(第152期),在南昌大学文法楼A201教室圆满举行。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时影老师应邀做了“学术研究问题意识的养成与呈现”专题讲座,南昌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共50余人参加。
时影老师致力于地方治理与网络政治研究,主讲《中国政治思想史》《社会学概论》和《地方政府管理》等课程,曾获南昌大学“十大教学标兵”“授课竞赛一等奖”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奖项或荣誉。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在CSSCI、中文核心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本次讲坛首先由主持人王甜甜进行开场。在学术的浩瀚海洋中航行,问题意识就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照亮探索真知的道路。无论是初入学术大门的萌新,还是在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学者,问题意识都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核心动力。因此,什么是问题意识?怎样培养问题意识?如何呈现问题意识?这些都是我们需关注的首要问题。
接下来,时影老师结合自身体验,从问题意识的形成、真问题的认定、问题的呈现、选题策略四个方面展开阐述。她通过比较古希腊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差异、介绍阿伦特“平庸之恶”观点的提出背景、剖析罗尔斯与诺齐克学术观点的分歧等,系统讲解了如何从好奇心、现实问题刺激、理论对话和持续研究中捕捉真问题,并提出真问题具备可讨论、有可能、有价值等特征。在此基础上,时影老师引入案例,生动介绍了如何明确、集中地呈现问题以及学术研究应遵循何种选题策略,强调应通过挖掘有效、有意义的真问题,凝练更有价值的学术信息,增加人类的知识储备。
讲座结束,时影老师与在场学生展开讨论。李心怡同学提问“论文写作中如何讲好故事,让问题引入更自然”,时影老师建议应明确界定研究的问题导向,在增加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融会贯通构建契合自身研究主题的分析框架,同时对核心概念进行可操作化、变量化的处理,增强理论框架的解释力和研究的可行性。张世回同学进一步询问“如何培养终极关怀式问题意识”,时影老师强调需从关注小我到大我,多思考自己的研究如何回应社会需求,从个体现实关切升华为学术追问。最后,时影老师以“道不远人”与同学们共勉,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对人民福祉、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强烈的现实关怀,从中找到学术创造力和学术生命力的源头活水。
南昌大学研究生“前湖‘研’讲”第15届导师讲坛(第152期)通过时影老师深入浅出的理论阐释与生动案例解析,为研究生们揭示了学术研究中问题意识的核心价值与实践路径,有效激发了在场学子的学术思考热情。活动不仅深化了师生对“真问题”挖掘与呈现的理解,更通过互动交流搭建起学术理论与现实关怀的桥梁。愿广大学子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能以敏锐的问题意识锚定研究方向、以社会关切为灯塔,让研究既扎根理论又回应现实,成长为兼具创新力与使命感的研究者。
供稿/崔馨云 张世回 李心怡
摄影/韦雨佳 肖雅妮
审核/时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