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园园,云南大理人,第一临床医学院2024级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内科学血液病学方向,师从李菲教授。
获2025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5篇、北大核心论文2篇,其中2篇发表于中科院1区TOP期刊(按发表当年认定)。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中获壁报交流2次,专利1项。参与2024年江西省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分获省级金奖与国家级银奖。另获南昌大学2024年“笔下生花·厚‘记’薄发”学霸笔记比赛校级二等奖及云南省省级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等。

【个人事迹】
一、科研探索:在血液病学领域砥砺前行
自进入第一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攻读博士学位以来,杨园园始终将科研创新视为医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导师李菲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她聚焦于血液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努力在学术道路上踏实耕耘。
在科研成果方面,杨园园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3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1篇,其中2篇发表于中科院1区TOP期刊。此外,她还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九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上获壁报交流2次。
在创新实践方面,杨园园参与申请并获批专利1项,同时作为团队成员参加了2024年江西省及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分别荣获省级金奖与国家级银奖。这些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需要严谨与专注,更离不开团队协作与跨界思维。
于杨园园而言,科研之路并非坦途,每一次实验的失败、每一轮修改的意见,都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养分。她始终相信,坚持与耐心是科研人最重要的品质,而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探索,正是专业型博士的价值所在。
二、学习心得:笔尖耕耘,厚积薄发
在多数人看来,医学博士的日常总与实验和数据为伴,但杨园园的学习轨迹远不止于此——她相信学问蕴藏于点滴积累,始终注重系统化的知识管理。
硕士期间,她就凭借对课题的深入探索,荣获云南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为博士阶段打下基础。读博后,她保持勤于动笔、归纳整理的习惯,在南昌大学“笔下生花·厚‘记’薄发”学霸笔记比赛中荣获校级二等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学习方法的认可,也让她更加坚信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硬道理。尤其是在血液病学这样内容庞杂、进展迅速的学科中,系统地将碎片知识织成网络,构建起个人的知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专业型博士,杨园园也注重推动临床与科研的双向奔赴。她坚持以临床问题引导科研方向,再以研究成果回馈诊疗实践,努力形成“临床—科研—临床”的良性循环。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她的临床思维,也深化了她对医者与学者双重使命的理解。
三、学习心得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统筹部署,为青年成长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作为一名血液病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我深切体会到,科研之路既需探索未知的雄心,也离不开“把冷板凳坐热”的坚守。
在导师李菲教授的指导下,我系统掌握了科研方法,并将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内化于心。我坚信卓越源于积累,通过构建知识体系和高效学习方法,逐步夯实专业基础。在专业型博士培养过程中,我注重将临床实际问题转化为科学命题,努力贯通“病床”与“实验台”,让科研真正服务临床。
身处伟大时代,我愿将个人奋斗融入“健康中国”建设,深耕血液病学研究,以解决临床痛点为方向,力争做出有实际价值的贡献。我愿与同道一道,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汗水挥洒于人民健康事业,以实际行动回应时代的召唤。
四、香樟青“研”寄语

科研如登山,唯脚踏实地者能览胜景;初心若晨曦,持守正创新者得见光芒。愿我们都能在病房中保持敏锐,从每份病例里发现真问题;在实验室里拥抱未知,于细胞与数据间探寻新规律。作为新时代医学青年,自当将个人理想融入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以集体智慧共克疾病难题。前路漫漫,行则将至;青春正好,终见星河!
撰稿:杨园园
摄影:杨园园
审核:任志妹 端翔 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