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我心目中的昆曲
6月8日晚上7:00,南昌大学研究生院108教室迎来了前湖论坛第二季四十一讲。本期的主讲嘉宾是来自人文学院09级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罗文珍,她给大家带了题为“游园,惊梦——我心目中的昆曲”的演讲。
罗文珍是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09级研究生。在2006-2007年被评为南昌大学“社会工作积极分子”,2006—2008连续两年被评为南昌大学“三好学生”,共获得特等奖学金一次,一等奖学金三次,二等奖学金一次。2009年以优异成绩保送南昌大学研究生。今天的演讲中,罗文珍除了为在场观众介绍昆曲与昆曲名家,还将以《游园》《惊梦》为例带我们去感受《牡丹亭》的独特魅力。
提起杜丽娘与柳梦梅,我们会想起“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说起昆曲,脑海中也会浮现出一个个婉约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曲曲悠扬徐缓的动人唱段。今晚讲座的开场,罗文珍分享了自己和昆曲的不解之缘,随后又向介绍了昆曲发展的历史渊源。让我们知道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开始是一个地方声腔,曲师魏良辅以昆山腔为基础,参考了各种南曲声腔的优点,同时吸收了一些北曲的音乐技巧,完成了由昆山腔到昆曲的改革。此后渐渐传遍大江南北,并于200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罗文珍认为在昆曲中,王世贞的《鸣凤记》,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沈璟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李渔的《风筝误》,朱素臣的《十五贯》,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长生殿》等人的经典作品不可不听。而折子戏中《游园惊梦》《阳关》《三醉》《秋江》《思凡》《断桥》同样富有韵味。此外,在昆曲中还有两位,魏良辅著的《曲律》是论述昆腔唱法的重要著作,白先勇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编剧,对昆曲推广的推广同样起到重要作用,罗文珍娓娓道来地向在场观众解读自己对《牡丹亭》的体悟。让观众感悟到,梦只关乎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只关乎于情怀。正如《牡丹亭》中所述“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能生。
最后,在场观众还和主讲嘉宾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并在青春版《牡丹亭》的优美曲调中圆满结束。 (研究生会 采编部 孙平报道)
上一篇:前湖论坛第二季三十二讲
下一篇:前湖论坛第二季四十三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