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良师益友
活动新闻
学术天地
生活常识
生涯规划
我的导师王卫明
发布时间: 2014-06-03 11:33:23  文章来源:  浏览

我的导师王卫明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在南昌大学已度过了六年。春去秋来,寒暑几更,桃花岛上的桃花谢了又开,身边的人聚了又散,前湖又到草木舒展、虫鸣唧唧的时节。
  在这六年间,很多重要的人出现在我最青春的年华里。他们给我友情,在无数个瞬间让生性木讷的我热血沸腾,至今思之仍觉余温尚在;他们给我爱情,在最纯洁的岁月里留给了我最美好的感动,一些不经意的回眸依然让我泪湿眼眶。他们教会我成长,在我无知的年代里给了我最温情的宽容、最有力的支撑,其言其行依然指引我前进。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的硕士生导师王卫明无疑是给我影响最深的人之一。
  王卫明,江西万载人,本科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求学于辽宁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现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2008年我进入南昌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求学时,另一位主讲“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老师正在读博,不能上课,王老师便兼了那位老师的课。加上他开设的其他专业课,本来开课不多的大学生涯,他一个人就与我们相伴了四个学期。因此,他成为了我本科期间最熟悉的老师之一。
  本科期间,王老师教学中以严厉著称,在一个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王老师形象显得比较另类。因而王老师在同学们心中是一个争议颇大的人物,对他的评价也走向了两个极端。赞者有之,认为他以最传统的方式对同学们的前途负责。不以为然者亦不在少数,甚至不少同学在师评网中给王老师留下了措词激烈的评论。但不管如何,谁都不能否认他曾经带给我们影响。
  坦率地讲,本科时我和王老师并不亲近,但也并未像有些同学们那样对王老师给予偏激的评价。我笃为是,他谓之非,对他人的评价各有各的看法,本来就没有什么争执的必要,更无须站队。现在谈及同学们对他消极的评价,王老师一脸淡然,没有失望,也没有不满,只是告诉我,时间会让同学们在心中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对自己与学生充满信心,这也是王老师虽不被理解却至今不改初衷的原因吧。
  当时和导师的互动,仅止于课堂,生来愚钝、学业糟糕的我并未和王老师就专业知识开展过什么讨论,更未建立过什么私交。后来倒是因为在江西晨报工作的原因,和王老师打过几次交道。
  在填写挑选硕士生导师的表格时,并未与王老师提前沟通,能够被他选中,自觉幸运。当然,这两年时间也让我和王老师真正熟悉起来。
  在2012级硕士研究生里,除了我以外,王老师还带三名女生。在学业上,由于天资有限、也缺少勤奋好学的精神,我并未有太多收获,在将近两年的学习过程中,王老师的学识思想未能触及半分,深以为耻,幸好王老师一直宽容,我方能自在自处。
  在这两年间,不管多忙,王老师都会保证每周和我们会谈一次,了解我们的动态,回答我们的疑问。会谈基本固定在每周星期二,时间短则十多分钟,长可达数个小时。会谈过后,王老师会经常请我们去后街吃饭,改善生活。
  与其他专业相比,新闻学科具有特殊性。鉴于此,王老师要求我们加强实践锻炼,关注业界动态,两名专硕的同门在研一时就被王老师半强制性的推介,进入媒体实习。今年王老师在江西日报挂职理论评论部副主任,和业界联系得更为紧密。3月份的一次聊天中,我提出想进媒体实习,王老师第二天就为我找了江西日报的资深记者杜金存。同时,他还联系了江西日报都市新刊采编中心和人事处的相关领导,帮我关照实习程序中的每一个环节。在王老师的帮助下,我一路顺畅的办好了实习手续。
  去报社的第一天,王老师带我熟悉报社环境,热心的把我介绍给日报的其他记者,托记者们照顾我。由于报社离学校较远,王老师怕我吃午饭有麻烦,也为了给我省钱,中午下班后,他牺牲午休时间,亲自带我去报社附近找便宜实惠的小饭店。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南昌,王老师脱掉外套,边走边给我介绍哪家小店好吃、哪家小店便宜,体贴如亲人。
  在实习过程中我请过几请假,蹲在在图书馆准备开题事宜,导致杜金存记者未能实时和我取得联系。杜记者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介绍人王老师,为和我取得联系,王老师和我身边的室友、同学打电话,托他们找我。我知道在这个过程中,王老师受到了不小的压力,自己介绍过来的实习生怎么能在关键时刻联系不上呢?但是他却从未埋怨过我,甚至连一句责备的话也没有,只提醒我应该保持通讯工具的畅通。
  但是我知道,为了我短暂的实习,王老师承担了很多他本不必要承担的东西。王老师爱人今年在读研究生,学业繁忙,家中大小事务都落在了他身上,而为了我的事情他依然劳心劳力,在报社时时牵挂。我不是一个感情细腻的人,但是依然感受到了如父兄般的温暖。
  除了在生活中给我温情的关照以外,王老师一直担心我们工作的问题。媒体环境在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媒体不断衰弱、新媒体运营找不到盈利点,新闻专业毕业生就业越来越难。王老师认为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一定要密切保持和业界的联系。为此,在王老师的主持和推动下,建立了两个新闻专业校友QQ联系群,把在媒体工作的校友联系在一起,为在校的学生争取了许多就业和实习机会。在上课期间,他还会经常请回南昌的校友们给我们讲课,介绍媒体环境和他们的工作经验。
  王老师还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搜集了很多实习、工作的信息,几乎每天他都会在校友群、班级群里即时公布。我和王老师同在的群比较多,同样的招聘信息我可以收到五六条。有时候见到合适工作岗位,惟恐我会遗漏,王老师还会单独通过QQ发给我,这样我收到的招聘信息就更多了。有时候同学们和我开玩笑,说王老师为了我的工作操碎了心。对此,我深以为然,得师如此,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王老师性子坚韧,做事有原则,不轻易妥协。出身农村的他,依然保持着朴实的作风。本科时,他一直骑着他那辆到处叮叮作响的自行车,往返学校与家中。手机一直用我叫不出型号的诺基亚老款,估摸着有六七年历史,却没有更换的打算。但是,他对我们却非常大方,不吝金钱与时间,甚至将他的稿费作为我们的活动经费。
  说来惭愧,差不多六年的时间,我甚至都没有请王老师吃过一次饭。倒不是因为我过于小气,而是王老师坚决反对这种行为。他不止一次和我们强调,在我们求学阶段他不会接受我们的一针一线,连土特产都不要。他不希望我们过早地接受这种世俗习气,这是他的原则。当然,这种原则他也带到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去了,虽经挫折,他依然坚守。
  研究生期间,高深的学问我学不会也学不进,但王老师的执着坚守却是我下定决心要学习领悟的。在不少同学心中,王老师的坚持和原则会显得别扭,我有时候也会不以为然。但是我知道,正是这份坚持,让一个普通的农村少年成为了今天的副教授。王老师还在坚持着,我知道原则不破则前路会越走越宽广。我永远都成不了导师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老师充满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