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良师益友
活动新闻
学术天地
生活常识
生涯规划
导师“逼”我成才
发布时间: 2014-06-03 11:46:45  文章来源:  浏览

导师“逼”我成才

  在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时,陈国安教授不是我的导师,遇到一起下班时才会过问下我的课题与专业学习情况。后来,随着毕业时间的临近,一直未能找到机会向陈教授正式学习。毕业后,联系就更少了,只是在学术会议的场合才碰到过,探讨与学习的机会很少。那时,陈教授给我的印象是“知识渊博”,但“不易接近”。
  在2010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陈教授做了学术报告,之后我提出了比较前沿与创新性的看法。陈教授很感兴趣,在随后的晚餐上他期望地跟我说:“你很有想法,有没有兴趣读我的博士研究生?”当时,我还没有心理准备,只好说“我不知道能不能考取?”但是,陈教授说我有科研思维,建议我认真准备。就这样,我开始了准备考博的复习。也许,由于上帝的眷顾,于2011年我如愿地考取了南昌大学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在工作了8年后,我再次步入了久别的校园。入学后,与陈老师的第一次交谈就让还处于兴奋中的我感到“压力山大”。陈老师并没有与我“促膝长谈”,更没有“秉烛夜谈”。我只知道要面临的是三件事:1.我之前没有师兄师姐,所有实验技术必须靠自己学习与摸索。2. 尽管陈老师有充足的课题经费,也有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但关于课题的具体方向必须我自己找。3.如想顺利毕业的话,必须在毕业前自己撰写并发表2篇SCI论文。
  这天晚上,我度过了入学后的第一个失眠之夜。对于我这样实验技术基本算“一穷二白”的人来说,靠自己掌握全部实验技术、寻找并设计课题与撰写并发表英文SIC论文,这些似“三座大山”成巨大压力。一周后,陈老师似乎看出我的担忧,便找我“促膝长谈”了一次,解除了我心中的顾虑。他说:“实验技术可以向同学、网络学习,实验允许失败,但重复练习是完全可以掌握的;寻找课题是有技巧的,多阅读近2~3年的综述性及相关交叉学科的文献,课题很多时候是触类旁通的;关于英文SCI的撰写,就更不用担心了。你在阅读文献的同时,将好的句型与表达抄写一篇,等你抄写到3000~5000个句子时,你根本不用担心写不好英文了。”
  此后的日子,我便开始了多渠道、多方面的学习实验技术,在阅读文献的同时也抄写文献。时间过得很快,第一学期结束了。这学期内,我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课题方向,而且抄写了4000多个英文句型。幸运的是,将阅读文献的心得体会撰写成一篇医学假说,居然顺利被 《Medical Hypothesis》(SIC期刊)录用。最令我高兴的是,在Review意见中对我的英文写作评价为“excellent”。随后的日子里,我将实验技术当成“堡垒”,一个个逐渐地攻克。最后,我不仅将熟练掌握了实验原理,并将实验做到了“轻车熟路”的地步。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是仍然得到了理想的实验结果。更可喜的是,我整理分析这些结果后,又撰写了第2篇SCI论文,也顺利地发表到血液学比较著名的SCI期刊上。可以说,我之前所担心的“三座大山”均被我克服。
  直到此时,我才真正体会到陈老师的良苦用心。正所谓“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我能将博士研究生这条路顺利走完,都是陈老师“逼”我成才。因此,我由衷地感谢我尊敬的导师-陈国安教授。希望陈老师能成为新时代的“打铁能匠”,打造出更多的“好钢”。